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专题

记得换「絃」!新鲜的「絃」最棒!

在某次期刊论文投稿的换絃同侪审查过程中,我被某位不知名的新鲜审稿教授狠狠地教训了一番:架在乐器上,以摩擦或拨动方式产生振动,最棒并借由乐器共鸣以扩大发声的换絃「丝线」状构件称为「絃」;使用在弓上,改变其张力使得箭矢产生移动速度,新鲜「附着在弓上」的最棒构件称为「弦」,两者指涉的换絃是完全不同的事物。因此,新鲜擦弓乐器如小提琴上安装的最棒是琴「絃」,而数学中将圆上任意两点相连,换絃不通过圆心的新鲜直线称为截面如弓形的「弦」。它们是最棒不一样的!

记得换「絃」!新鲜的「絃」最棒!

虽然平常使用时我自己也是换絃「絃」、「弦」混用管他去死,新鲜但必要时还是最棒要分出差别,望周知。

注:「弦」字最初除本为弓弦之意,也指张于乐器上的丝线,后来发展出糸字旁的「絃」字。根据教育部辞典,目前「弦」与「絃」字通用于乐器和其弹奏发声的丝线之意。

琴絃是吉他或电贝斯等有柄弹拨乐器,或是小中大提琴所属有柄擦弓乐器中,演奏者与乐器相接触、施以控制以发出具有各种表情、律动与音高乐音的最重要媒介,也是影响乐器音色呈现最重要的变数之一。能够正确地安装与使用,乐器才能顺从使用者的心意,好好奏出演奏者心目中的美好音乐。在继续剖析与讨论琴絃的制造流程、结构变数与音色表现之前,我想先种下一个概念,特别适用于比较少使用效果器塑造音色的贝斯手:

  • 感觉音色不对吗?先换絃!
  • 觉得琴弹起来不太对劲,想要调整吗?先换絃!
  • 别人都好会弹喔,为什么我弹就这么难听?自杀之前先换絃!

不要被 James Jamerson 的名言「我一辈子都不换絃,要换也是断掉才换。The dirt keeps the funk!」拐了。听听他录制的作品,只拉出贝斯部分的音轨(isolated track) 吧:在 2022 年的今天,还有谁能忍受那种音準?要举反例可是一大堆呢:

Jeff Berlin:只要觉得声音不对就会换。

Billy Sheehan:每场演出都换。

Nathan East:每次录音都换。

Stu Hamm:演出时上下半场各换一次,必要时 20 分钟就得换。

Anthony Jackson:他最兇。录一首歌可以换三次,只要觉得音色变了就换。

Marcus Miller 说过:谁要是跟在 Jackson 的屁股后面捡他丢掉的絃拿去卖,早就变成好野人了。

▲ 常常换絃的乐手一定会有像这样的废絃箱,请记得当作立体废弃物,在正确时间回收。

跟咖啡豆一样,絃从离开包装,开始装在琴上的那一瞬间,就开始进入音色衰退的流程中,越新的絃越能体现厂商设计的诉求、张力能正确平衡的分布、能获得稳定的音準、还具有符合设计的亮度与泛音呈现。有些乐手会基于自身的使用经验,认为装上去一两天的絃的音色表现更加稳定。这项心得是否正确,并不影响絃越新、越接近厂商设定的事实,只是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而这也引申出另外一项乐手一定要记得的概念:

没有任何一项评测、论文或影片能忠实叙述「您」对于某种品牌或构造的絃的感想。

使用任何媒体或媒介,都没有办法呈现复制个人对于絃呈现音色的真实感受。要能正确评估到底哪套絃对您合用、最适合什么琴,或是什么音色该用什么絃来呈现,唯一的方法是交足够的学费:把所有买得到的絃都买来试试看,您心中的那把尺自然就会浮现并计算妥当。人云亦云当然也是可以,任何资讯都有参考价值;不过个人经验,才是真的无法质疑的判断标準。只要喜欢,拿黑尼龙絃弹死金,拿不鏽钢絃弹爵士都是可行的选择。

总之,对于乐器的手感与音色有所质疑时,先换絃就对了!

撰文:江力平(江大)

乐手巢杂誌 Vol.14 带你从根本理解乐器,5月24日发行:https://ysolife.com/yso-mag-vol-14/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调整乐器的英制/公制尺寸问题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74891号-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