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资料

【Cover Art】蓝侬&洋子的反战圣诞歌

约翰蓝侬说,蓝侬他受够White Christmas了,&洋所以写下自己的反诞歌圣诞歌,〈Happy Xmas(War is 战圣Over)〉以「反越战」为主题,开头小野洋子与约翰蓝侬各自向女儿 Kyoko、蓝侬儿子 Julian 轻语圣诞快乐,&洋和声又邀请哈林社区合唱团的反诞歌孩子加入伴唱,透过稚嫩的战圣歌声激起人们的纯洁、保护与和平意念。蓝侬

【Cover Art】蓝侬&洋子的反战圣诞歌

因此,&洋每当〈Happy Xmas(War is 反诞歌Over)〉夹在玛莉亚凯莉的麦芽糖转音与 Wham!的战圣冬雾气音之间播放,听起来总是蓝侬揪心许多,那种沈重是&洋一道墙隔开烽火砲弹与圣诞铃响,蓝侬沙沙的反诞歌嗓如雾霾漫来,逼得大家不得不正视恐怖笼罩的世界,光是第一句问候今年过得好吗?“So this is Xmas, And what have you done?”听起来更像是严正的控诉——你到底干了什么好事?

▲约翰蓝侬与小野洋子的反越战和平运动是一次全球瞩目的行动艺术。

1971 年以约翰蓝侬、小野洋子、塑胶小野乐团(Plastic Ono Band)名义发行的单曲〈Happy Xmas(War is Over)〉,邀请「哈林社区合唱团」(The Harlem Community Choir)30 名 4 ~ 12 岁的孩子担任合声伴唱。这首歌由约翰蓝侬创作,制作包括蓝侬、洋子与美国制作人 Phil Spector,是经典的反越战歌曲与圣诞节长青颂歌,之后释出的纪录片与 MV 常结合如非洲之角的战争、波斯湾战争、美国911事件、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等各种战争场面。

作为抗争歌曲,〈Happy Xmas(War is Over)〉不像《悲惨世界》音乐剧主题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那样汹涌澎湃,反而以浅白简单的歌词与容易哼唱的旋律构成,不怕模糊越战的疮口吗?约翰蓝侬认为,政治讯息必须与「蜂蜜」相伴,因此安排窝心的儿童合唱团用歌声一起倡导和平与社会团结。其实这不是蓝侬唯一一次在歌曲中加入宣导,〈Give Peace A Chance〉和〈Power To The People〉皆用老妪能晓的歌词宣告明确的和平主张。

▲1971年单曲〈Happy Xmas(War is Over)〉封面中与约翰蓝侬、小野洋子合影的孩童是哈林社区合唱团,照片由拍摄披头四《Abby Road》专辑封面的 Iain Macmillan 执掌。

▲约翰蓝侬的〈Happy Xmas(War is Over)〉歌词手稿。

Bed-In for Peace

〈Happy Xmas(War is Over)〉最重要的一句歌词“ 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根源于 1969 年 3 月 25 ~ 31 日由约翰蓝侬与小野洋子发起的「床上和平运动」(Bed-In for Peace),地点为阿姆斯特丹与蒙特娄旅馆,《Give Peace a Chance》单曲也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完成。蓝侬与洋子从抗争者常在机关组织据点前静坐,直到被驱离、逮补或达成诉求为止的“ sit-in ”得到灵感,转换成新颖(且舒适)的抗争方式“ Bed-In ”柔性反越战。

又在世界 12 大城市,包括纽约、洛杉矶、多伦多、罗马、雅典、阿姆斯特丹、柏林、巴黎、伦敦、东京、香港及赫尔辛基,架设户外大型告示牌,以白底黑字宣导世人:“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 Happy Christmas from John & Yoko”(战争结束了!如果你想的话。约翰与洋子祝贺圣诞快乐)两年后,蓝侬把这两句标语加入创作的圣诞歌中。“ Bed-In ”行动也被拍成纪录片,现在可以在小野洋子的官方 Youtube 频道观赏完整版影片。

▲蓝侬与洋子在 1969 年 3 月 25 ~ 31 日发起长达两周的「床上和平运动」(Bed-In for Peace)抗议越战。

▲Yoko Ono and John Lennon. Bed-In. 1969. Queen Elizabeth Hotel, Montreal. Photograph by Gerry Deiter. © Joan Athey

▲蓝侬与洋子出资购买广告看板,在世界各大城市宣传“ 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 – Happy Christmas from John and Yoko ”(战争结束了!如果你想的话。约翰与洋子祝您圣诞快乐)。

BED PEACE 完整纪录片:

「圣诞快乐是洋子和我一起写的歌。它说,『如果你想的话,战争就结束了。』现在想传达的讯息还是一样,我们和按按钮的人一样有责任,只要人们试着想像某人对他们做这些事,且自己毫无掌控权,那么他们就真的失去掌控了。」约翰蓝侬, 1980——摘自 David Sheff 访谈约翰蓝侬与小野洋子的着作《All We Are Saying: The Last Major Interview with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

约翰蓝侬与美国制作人 Phil Spector 表示,这首歌的创作基础是 Phil Spector 制作、The Paris Sisters 演唱的 1961 年歌曲〈I Love How You Love Me〉,听起来和 Peter, Paul and Mary 版本的美国民谣〈Stewball〉又颇为相似。

曲式安排最绝妙之处在于,先是高呼战争结束啰!(The war is over)再提醒这是人民可以掌控的事(if you want it, war is over now),对比出梦想尚未实现的冲突感,他们反覆吟唱,「如果你想的话,战争就真的结束了。」

Happy Xmas(War Is Over):

I Love How You Love Me:

Stewball:

设计部分,在〈Happy Xmas(War is Over)〉黑胶唱盘上有五张约翰蓝侬递换成小野洋子的脸孔,这种设计手法也运用在小野洋子 1971 年在纽约艾佛森美术馆(Everson Art Museum)的举办的“ This Is Not Here ”展览目录封底,展览封面则设计成报纸头条版面,1972 年发行的《Some Time In New York City》专辑封面也以报纸头条形式呈现,摄影师皆为 Ian Macmillan。

▲〈Happy Xmas(War is Over)〉黑胶上五张面孔由约翰蓝侬过渡到小野洋子。

▲1971 年小野洋子在纽约艾佛森美术馆举办“ This Is Not Here ”展览,目录封底设计手法呼应圣诞单曲的面孔转换。

▲1972 年约翰蓝侬、小野洋子与塑胶小野乐团发行《Some Time In New York City》专辑,封面设计同样以报纸头条形式呈现。

1980 年圣诞节前三周,约翰蓝侬遭枪杀身亡,世界对披头巨星骤逝的震撼与惋惜,可能比越战对自己的意义更加刻骨铭心。2016 年圣诞节战争仍旧以各种形式持续发生,我们在社群媒体看到战火中的零余者常常是失去家人的孩子,或者慌乱大哭,或者连心碎与恐惧都怀疑自己够不够格,抹掉眼前的灰烬与血浆之后,孩子就能看见自己的未来了吗?

人与人是共生关系,远方扣下板机的手另一端连结的是我们压在嘴唇上的指,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别让自己的沈默抹煞可能性了。

撰文:蔡舒湉

图片来源:pinterest、Wax、meridianos、moma、Waging Nonviolence、CVR、Fondazione Bonotto、Beatles Bible、Damien Owens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74891号-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