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粉丝聚集地

【Cover Art】重金硬摇滚小丑KISS!认妆不认脸,贝斯弹吐血!

无奈小时候是重金妆先跟着阿公看日本的摔角节目,长大后才认识美国重金属乐团 KISS,硬摇导致每次看到日本视觉系鼻祖 X Japan 的认认脸偶像,都会在脑中浮现团员架拐子、弹吐过肩摔、重金妆弹簧绳冲刺过场的硬摇画面⋯⋯

【Cover Art】重金硬摇滚小丑KISS!认妆不认脸,贝斯弹吐血!

其实也差不多啦!1973 年创团的认认脸 KISS 以招牌小丑妆、黑色华丽舞台服装,弹吐还有吐血、重金妆喷火、硬摇吉他冒烟、认认脸火箭喷射、弹吐鼓具漂浮,重金妆以及各种烟火燃放舞台效果,硬摇奠定重摇滚乐迷心目中不可磨灭的认认脸印象。不认识 KISS 的朋友,下面这个 live 影片一定要点开看啊!狰狞细腻的脸部演出与川剧变脸与日本能剧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不是假鬼假怪,这叫艺术!

是不是很热血沸腾~~如果你爱上这个吐血桥段,觉得意犹未尽,来!点这里你可以看到历年吐血演出精华版,看完本篇 Cover Art 就可以接着去买番茄汁练习了!

▲ 美国重金属摇滚团体 KISS,创于 1973 年,以招牌小丑妆容、服装与惊人的舞台效果餵养出一批重口味的乐迷。

KISS 团员自从 1973 年创团后不断更改阵容,最知名的四名团员都取了充满戏剧效果的绰号——呼吸火焰的恶魔(the fire-breathing Demon)贝斯手兼主唱 Gene Simmons、杂技表演的星之子(the acrobatic Starchild)节奏吉他手兼主唱 Paul Stanley、抛掷斧头的太空人(the axe-slinging Spaceman)主奏吉他手兼主唱 Ace Frehley、漂浮的猫人(the levitating Catman)鼓手兼主唱 Peter Criss!

此外,每名团员都拥有招牌妆容,神祕感增添 KISS 的话题性,之后也为 KISS 妆容注册版权,由一路坚守乐团的 Gene Simmons 和 Paul Stanley 持有。

▲ KISS 经典阵容的四张脸谱——恶魔、猫人、星之子、太空人。

「我们总要历经一番折磨才能完美地将妆容画到脸上。」节奏吉他手 Paul Stanley 表示:「我记得被脸上的黑色眼妆弄瞎好几次,一开始白色颜料是用可以在随便一家药房买到的氧化锌乳霜(氧化锌有治疗皮炎、创伤、溃疡,与防晒、遮瑕等效果。),当时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么,只想把脸弄白,于是将大量的氧化锌拍打涂抹到脸上,最后研发出我们专属的『小丑白』(clown white)。」

至于黑色的妆容,本来是用 Maybelline 的防水眼线笔,不过这是用来画眼线的,如果拿来在眼部画一颗黑色大星星就难逃龟裂的命运,于是改用黑色的油脂棒(grease stick,专门画在脸上的固态油脂颜料)。自从主奏吉他手 Ace Frehley 出车祸伤到脸后,上妆变得不容易,也因此每张 Ace Frehley 带妆容的照片都经过后制。

在异常炎热潮湿的表演现场,这些妆容就会像下雨一样在脸上发动一场惊天动地的土石流。团员只好快速跑到舞台一旁,抹上更多的小丑白。

Gene Simmons 化妆示范:

尽管 KISS 形象离经叛道,拍封面时也从披头四的音乐艺术汲取灵感,1974 年发行的首张同名专辑,封面的黑背景与团员阵列构图即取经自披头四的《With the Beatles》与《Meet The Beatles》专辑封面,照片由摄影师 Joel Brodsky 拍摄,以黑背景酝酿更丰富的想像空间。

▲ 1974 年 KISS 发行首张同名专辑,构图从披头四专辑封面得到灵感。

▲ 披头四 1963 年专辑《With the Beatles》封面。

▲ 披头四 1964 年专辑《Meet The Beatles》封面。

KISS 1974 年专辑《Hotter than Hell》,封面艺术添加日本漫画元素,背面的团员照片由摄影师 Norman Seeff 在一场疯狂的派对拍摄,可以看出大家都醉茫茫的模样。背图中央的小丑脸图腾结合四名团员的妆容元素。右上方的日文「地狱のさけび」意指「地狱的呼声」。下方置中的汉字「力」成为后续 1970~1980 年间 KISS 视觉设计的核心素材,最多发挥在鼓具装饰上。

▲ KISS 1974 年专辑《Hotter than Hell》封面。

▲ Kiss 1974 年专辑《Hotter than Hell》背面。

KISS 1976 年专辑《Destroyer》封面由奇幻漫画家 Ken Kelly 绘制,最初是贝斯手兼主唱 Gene Simmons 注意到 Ken Kelly 的作品,艺术家要求先看过 KISS 的 live 秀后以汲取创作灵感,KISS怪异躁动的演出让艺术家震惊不已,也难怪他会画出世界末日恶魔版封面。

不过,第一版设计却因为传达出毁灭城市的暴力感,而被唱片公司退回。第二版设计团员们站在高岗上,从黄橘过渡到紫蓝色的背景,加上手舞足蹈的动作推敲,倒有几分登顶看日出的狂喜氛围。

▲ 画面中的 KISS 因看似纵火烧毁城市,以暴力因素退回艺术家 Ken Kelly 绘制的第一版《Destroyer》专辑封面。

▲ KISS 1976 年专辑《Destroyer》第二版封面改成站在高岗上的攻顶健康版。

尽管封面被改,能拿到下一张专辑的设计机会比较重要,Ken Kelly 接着被委任绘制1977年的《Love Gun》封面,画面有希腊神殿的仪式感,也反映出80年代黑色皮衣女郎风潮。

▲ KISS 1977 年专辑《Love Gun》封面由 Ken Kelly 绘制。

掩盖真面目的 KISS 小丑妆,在1980年专辑《Unmasked album》封面成为一则迷你漫画,由艺术家 Victor Stabin 创作,探讨庐山真面目。

▲ KISS 1980年专辑《Unmasked album》封面是一帧揭露面具下真相的迷你漫画。

直到 1983 年发行《Lick It Up》专辑时,KISS 才毅然决然地抛下招牌妆容与服装,以真面目出现在大萤幕前,然而,神祕的 KISS 小丑妆还是比他们的庐山真面目更为世人拥戴。尽管团员真面目都挺俊俏的,但缺少令人惊喜的 KISS 招牌妆容与舞台妆,看起来与一般70年代乐团无异,也少了乐迷玩扮装的参与感。

▲ KISS 1983 年专辑《Lick it Up》首度卸下招牌妆容,以真面目示人。

KISS 风格化的音乐形式深深影响了乐坛舞台效果设计与视觉系乐团发展,无论你爱不爱,他们绝对是一眼就烙在你心田的 KISS。

撰文:蔡舒湉图片来源:Pinterest、The Beatles、Amazon、kiss.wikia、Ken Kelly、wikia、Necramonium、caratulas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74891号-59